不管是老手媽媽還是新手媽媽都看這邊!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產品裡,小朋友的商品應該是最難選的
小朋友長得又快,過了一個時期又瞬間抽高,怎麼選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了,也可以避免買錯捶心肝~~
因為網路很發達,臉書又這麼普及媽咪買東西更是方便,尤其媽咪一定會到很多親子網站或是親子社團去了解產品的優缺點
不過看了這麼多網站真真假假的資料,【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是我在看到最多人推薦的好物
對於我這個精打細算的好媳婦好媽媽來說,真是太棒囉!
通常有在關注相關婦幼產品的媽媽,不用考慮了,這款是我花有夠多時間才彙整出來的好物,不怕比較的啦
很多媽咪也都大推這款產品,真的很值得入手!
到貨速度也很快,光這一點就大推了!
所以我個人對【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的評比如下
質感:★★★★
使用爽感:★★★★☆
性能價格:★★★★☆
趁現在宅經濟發酵,大家又很保護小朋友不隨意出門,網購就變成媽咪們在家的興趣了~
而且廠商優惠只在這個時候~~
不然被掃光了也只能怪自己速度不夠快~下次記得手刀加速啊!
詳細介紹如下~參考一下吧
完整產品說明
品牌名稱
對象與族群
- 女性
- 男性
- 中性
品牌定位
- 運動品牌
款式
- 低筒
顏色
- 米色
- 粉紅色
產地
- 印尼
功能
- 輕量
材質
- 麂皮絨
- 人造纖維
商品規格
- 型號:37199802
品名:SEGA Suede
配色:米色,粉
非常推薦【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給大家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找不到適合的商品嗎,本月好物推薦一起來看吧↓↓↓
標籤註解:
PTT鄉民【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限量,團購,限時,週年慶,禮物,優惠,【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特價,開箱,比價,活動,好評,推薦
mobile01網友【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哪裡便宜,採購,優缺點,試用【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好用,CP值,經驗,好康,集購,下殺,免比價,去哪買?,
名人推薦【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介紹,部落客,排行,【PUMA】休閒鞋 SEGA Suede SONIC 童鞋 基本款 音速小子 聯名 麂皮 中童 米白 粉(37199802),體驗,精選,限定,折扣,折價卷,dcard推薦,直播主推薦,網紅推薦熱賣款
熱點新知搶先報
甘肅山區是我國馬鈴薯生產的最佳適宜區之一,因此馬鈴薯產業被當作區域優勢產業來抓,得到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種點扶持,使馬鈴薯產業得以較快的發展。但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種薦面積逐年增加,以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蟲為主的馬鈴薯病蟲害也逐年上升。如何科學防治這些病蟲害,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學習本章內容,了解甘肅馬鈴薯生產中的主要病蟲害及其種類、發生條件、危害狀況、對馬鈴薯生產的影響及防治方法等,為指導生產提供理論基礎。本章內容突出指導性和實用性。 ... 第一節 馬鈴薯病害及防治技術 馬鈴薯的病害較多,除病毒病外,常見的有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瘡痂病、癌腫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開花期前後時大量發生,噴灑波爾多液或瑞毒霉等,可收到較好效果。青枯病藥劑防治較難,除選用抗病品種外,可採用合理輪作、小整薯做種或從無病、少病地區調種等措施,減輕其危害。瘡痂病、環腐病都是種薯帶毒,要給種薯消毒或採用小整薯做種,即可減輕發病。 ... 一、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病害,危害重,損失大。不抗病的品種在流行年一般減產20%~50%。窖藏損失輕者減產5%~10%,重者減產30%以上。晚疫病不但危害馬鈴薯,還常對番茄、青椒、茄子等造成危害。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馬鈴薯大量死亡,減產一半,使100多萬人餓死,200萬人移居海外。該病在我國馬鈴薯產地都有發生,西南地區較為嚴重,東北、華北與西北多雨潮濕的年份為害較重,如1950年「大流行年」,這些地區損失30%~50%。馬鈴薯晚疫病在我區每年都有發生,尤其在六盤山兩側的陰濕山地發病重,危害損失大。 (一)癥狀 植株被晚疫病侵襲時,首先在葉片的頂端或邊緣發生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外圍有黃綠色癥狀。濕度大的早晨和雨天病斑很快擴大,使葉面呈水浸狀青枯,並產生一圈白黴,葉背面白黴更清楚。白黴就是分生孢子,孢子囊呈桃形。乾燥時病斑變褐乾枯,質脆易裂,不見白黴,且擴展速度減慢。莖部或葉柄染病現褐色條斑。發病嚴重的葉片萎垂、捲縮,終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發出腐敗氣味。塊莖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塊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擴大或爛掉。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在甘肅,馬鈴薯晚疫病的初侵染源為發病而不嚴重的薯塊,收藏入窖而越冬,來年和健薯一起播種到地里,隨溫度轉暖而活動,沿著幼苗的莖稈長出地面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致該病由點到面,迅速蔓延擴大。晚疫病最適宜的發病條件是在溫度為10℃~25℃,田間有較多的露水或降雨。病葉上的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形成病薯,成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相對濕度95%以上,18℃~22℃條件下,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冷涼(10℃~13℃保持1~2小時)又有水滴存在,有利於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溫暖(24℃~25℃,持續5~8小時)有水滴存在,利於孢子囊直接產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氣潮濕或溫暖多霧條件下發病重。種植感病品種,植株又處於開花階段,只要出現白天22℃左右,相對濕度高於95%持續8小時以上,夜間溫度10℃~13℃,葉上有水滴持續11~14小時的高濕條件,本病即可發生,發病後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甘肅馬鈴薯晚疫病一般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始見,但7~8月降雨相對較少,氣溫偏高,不利於晚疫病的前期流行,主要流行時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份,濕山地發病重,危害損失大。 (三)防治方法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應採取以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和藥劑保護相結合的措施進行綜合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 馬鈴薯的最初傳播來源是鄰近的帶病種薯,種植抗病品種是最好的防病辦法。根據調查,對晚疫病表現抗病的有:克新1號、2號、10號,虎頭,晉薯6號、7號,高原4號、7號,甘薯1號等。這些品種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較輕,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 2.播種前嚴格淘汰病薯 只要種薯不帶病,田間就不會首先出現病株,可減少初侵染源。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對留種薯在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塊、春化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做到嚴格剔除病薯,減少初侵染源。 3.加強栽培管理 適期早播,選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田塊栽植,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 4.藥劑防治 田間一旦發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難控制,因此在沒發病前,若氣溫高或雨水多、濕度大時應及時用藥劑防治。目前採用的藥劑在防治晚疫病上最好的是瑞毒霉。田間發病時最好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施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溶液,每10天左右噴1次,2~3次即可控制病害發展;也可用等量波爾多液噴施防治,即500克硫酸銅、500克生石灰、50升水配成波爾多液,在發病時噴施可收到較好效果;也可用50%甲霜銅或0.2%硫酸銅稀釋500倍,每畝用藥液30千克噴防;還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兌水葉面噴施。如果噴施一次病害未得到控制,則需要進行多次噴施,時間間隔7~10天。 5.厚培土 田間晚疫病孢子侵入塊莖,主要是通過雨水或灌水把植株上落下的病菌孢子隨水帶到塊莖上造成的。在種植不抗晚疫病的品種時,尤其是塊莖不抗病的,要注意加厚培土,使病菌不易進入土壤深處,以減少塊莖發病率。 6.割秧防病 在晚疫病開始流行時,對種植密度大、行距小、不能厚培土的地塊,要在植株還未嚴重發病前把薯秧割掉,運出田間。作為留種的地塊更應及早割秧,儘量防止病菌孢子侵入塊莖,以免後患。 ... 二、馬鈴薯早疫病 馬鈴薯早疫病是馬鈴薯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甘肅發生早,田間發病普遍,局地危害重。一般年份造成的損失為5%~10%,重發生田塊危害損失30%以上。其危害僅次於馬鈴薯晚疫病。 (一)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莖、葉柄,塊莖也可受侵染。葉片染病,初見褐色小斑點,漸擴展成圓形或近圓形的黑褐色病斑,斑面上有明顯的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黑色霉層。田間常下部葉片先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接成不規則大斑,導致葉片乾枯脫落。葉柄和莖稈上的病斑多為橢圓形,凹陷。塊莖受害,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的斑塊,病健交界明顯。病部深入皮下0.5厘米左右,薯肉呈淺褐色海綿狀干腐。至貯藏期,病斑增大,嚴重時致薯塊干腐皺縮,腐爛的塊莖顏色黑暗,乾燥似皮革狀。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或帶病薯塊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經氣孔、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植株組織,在田間主要借氣流和雨水傳播,條件適宜時,僅需2~3天的潛育期,即可顯現病斑。以後大量產生分生孢子,多次進行重複侵染,擴展為害。病菌易侵染老葉片,病菌喜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溫度26℃~28℃,相對濕度80%以上,病害易發生流行。雨季來臨遲或早、雨日和雨量多或少,均影響病害的擴展。土壤瘠薄、氮肥不足、長勢衰弱、管理不善等均導致發病較重。病害多在馬鈴薯生長後期發生。通常早熟品種的葉片較易感病,成熟塊莖比較抗病。 (三)防治方法 1.種植抗(耐)病品種 一般晚熟品種較抗早疫病。推行配方施肥,適當選用具抗性和耐病品種,效果較好。 2.加強栽培管理 選用健薯播種;合理灌溉,控制濕度;增施有機肥,推行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適時追肥,促使植株健壯,避免後期衰弱,增強抗病能力。 3.減少侵染菌源 初見病株應及時拔除或摘除病葉;收穫時避免損傷,減少侵染;收後及時翻地,壓埋病菌,減少病源。 4.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發病前和初期及早噴藥保護。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惡霜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微粒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藥劑進行防治。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 三、馬鈴薯青枯病 馬鈴薯青枯病又稱細菌性枯萎病或褐腐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在馬鈴薯整個生長期都可發生,傳播迅速,在長城以南大部分地區都可發生青枯病,黃河以南、長江流域諸省(區)青枯病最嚴重,也是我省馬鈴薯生產中的一個主要病害。發病重的地塊產量損失達80%左右,已成為毀滅性病害。青枯病最難控制,既無免疫抗原,又可經土壤傳病,需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才有收穫。 (一)癥狀 植株發病時出現一個主莖或一個分枝突然萎蔫青枯,其他莖葉暫時照常生長,持續4~5天後就會枯死。病菌沿維管束侵入各個莖內,先侵入的先凋萎,後侵入的後凋萎,最後全株枯死。用手擠壓切斷的病莖,就有污白色的黏液從斷面的變色導管中溢出。塊莖染病後,輕的不明顯,重的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切開薯塊,維管束圈變褐,擠壓時溢出白色菌膿,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如泥,別於枯萎病。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病菌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塊的病菌在儲存窖里越冬,無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個月至6年。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致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青枯病是典型維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維管束後迅速繁殖並堵塞導管,妨礙水分運輸導致萎蔫。該菌在溫度為10℃~40℃均可發育,最適為30℃~37℃,適應pH值6~8,最適pH值6.6,一般酸性土發病重。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連續陰雨或大雨後轉晴氣溫急劇升高時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因目前尚無免疫品種,需要綜合防治。 第一,實行與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輪作,最好與禾本科進行水旱輪作。消滅田間雜草,淺鬆土,除草儘量不傷及根部,減少根系傳病機會等。 第二,選用抗病品種。對青枯病無免疫抗原材料,選育的抗病品種只是相對的病害較輕,比易感病品損失較小,所以仍有利用價值。主要抗病品種有阿奎拉、懷薯6號和鄂芋783-1號等。 第三,利用無病種薯。在南方疫區所有的品種都或多或少感病,若不用無病種薯更替,病害會逐年增加,後患無窮。所以應在山區無病害的地點,建立種薯基地,利用脫毒的試管苗生產無毒種薯,供應各地生產用種。這是一項最有效的措施。 第四,清除病株後,撒生石灰消毒。 第五,加強栽培管理,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草木灰,可改變微生物群落。還可每畝施石灰100~150千克,調節土壤pH值。 第六,藥劑防治。可在發病初期用硫酸鏈黴素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30%琥膠肥酸銅懸浮乳液500~600倍液,或70%甲霜鋁銅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等灌根防治,每株灌藥液0.3~0.5升,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 四、馬鈴薯環腐病 馬鈴薯環腐病是由細菌引起的維管束病害,俗稱「轉圈爛」「黃眼圈」,是我國北方馬鈴薯種植區的主要病害,也是寧夏馬鈴薯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病田塊一般損失5%~10%,嚴重田塊損失30%~60%。該病在自然情況下僅為害馬鈴薯,造成死苗、死株,而且貯藏時還造成爛窖,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 (一)癥狀 生育中後期發生,病菌主要在植株和塊莖的維管束中發展,使組織腐爛。病株一般生長緩慢,開花期前後病癥明顯,常出現部分分枝葉萎蔫,下部葉從葉緣變黃並向內捲曲,枝葉枯死慢,這是與青枯病的不同之處。底部葉片主脈之間出現淡黃色,葉緣向上捲曲,並隨機死亡。塊莖發病是病菌沿維管束通過匍匐莖進入維管束環,一旦擠壓有細菌性膿液流出,嚴重時薯肉一圈腐爛,呈棕紅色,用手指擠壓後,薯肉和皮層分離。環腐病芽眼並不首先受害,這也是與青枯病的不同之處。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病原細菌在種薯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後,一部分芽眼腐爛不發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維管束上升至莖中部或沿莖進入新結薯塊而致病。適合此菌生長的溫度為20℃~23℃,最高31℃~33℃,最低l℃~2℃。在馬鈴薯生育期間乾熱缺雨,會促使病情擴展和顯現癥狀。環腐病是一種主要靠種薯傳播的病,存活在一些自生的馬鈴薯植株中,細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但能被攜帶在工具、機械、包裝袋上,傳播途徑主要是在切薯塊時,病菌通過切刀帶菌傳染,成為環腐病傳播蔓延的重要途徑。 (三)防治方法 第一,建立無病留種田,儘可能採用整薯播種。有條件的話最好與選育新品種結合起來,利用脫毒種苗,繁育無病種薯。 第二,根據當地實際選用、種植抗病品種,採用實生苗繁殖無病品種。 第三,播前種薯處理。一是汰除病薯,在種薯出窖後先進行晾曬,不斷剔除爛薯,可使田間環腐病大為減少。二是進行整薯播種,如需切塊,切刀必須進行嚴格消毒,可用0.2%升汞水、0.1%高錳酸鉀液消毒,做到切一塊消一次毒。三是藥劑處理種薯,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種薯兩小時,然後晾乾播種;也可用50毫克/千克硫酸銅溶液浸泡種薯10分鐘;或用種薯重量的0.1%~0.2%的敵克松加草木灰拌種,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第四,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拔除病株,攜出田外集中處理。 ... 五、馬鈴薯黑脛病 馬鈴薯黑脛病又稱黑腳病,是侵染維管束組織的細菌性病害,可侵染馬鈴薯的莖和塊莖。以莖基部變黑的癥狀而命名。馬鈴薯黑脛病從種薯發芽到生長後期均可發病,以苗期最盛。此病在北方和西北地區較為普遍。馬鈴薯黑脛病不但造成缺苗斷壟,而且引起貯藏期的爛窖。 (一)癥狀 主要侵染莖或薯塊,從苗期到生育後期均可發病。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後一般株高15~18厘米出現癥狀,植株矮小,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褪綠黃化或脛部變黑(地下莖皮層和髓部變黑),表皮破裂,呈水漬狀腐爛,萎蔫而死。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發病輕的,植株常表現堅硬直立,葉色灰綠,葉緣向上反卷,頂部葉片帶有金屬光澤,後期仍會死亡。薯塊染病始於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呈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有別於青枯病。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種薯帶菌,土壤一般不帶菌。病菌先通過切薯塊擴大傳染,引起更多種薯發病,再經維管束或髓部進入植株,引起地上部發病。田間病菌還可通過灌溉水、雨水或昆蟲傳播,經傷口侵入致病,後期病株上的病菌又從地上莖通過匍匐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貯藏期病菌通過病、健薯接觸經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溫濕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溫暖潮濕使病害蔓延迅速,冷濕地塊薯塊傷口木栓化速度慢易發病,田間積水爛薯嚴重。窖內通風不好或濕度大、溫度高,利於病情擴展。帶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塊發病重。 植株的莖、葉和葉柄還可以通過葉痕、雹害或風害、蟲害、農業操作造成的機械傷口被侵染。侵染可沿著莖或葉柄向上或向下擴展,然後在未受感染的植株上產生典型的黑脛病癥狀。在潮濕多雨天氣,可很快使整株發病,並導致死亡。 (三)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選用優良抗病品種。 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生產健康種薯。 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後立即播種。 適時早播,促使早出苗。 加強栽培管理。播種、耕地、除草和收穫期都要避免損傷種薯,及時拔除病株,減少病害擴大傳播。清除病株殘體,避免昆蟲從侵染源傳播歐氏桿菌。注意農具和容器的清潔,必要時用次氯酸鈉和漂白粉或福馬林消毒處理,防止傳染。 藥劑防治。用0.01%~0.05%的溴硝丙二醇溶液浸種15~20分鐘,或用0.05%~0.10%春雷黴素溶液浸種20~30分鐘,而後取出晾乾播種。 收穫、運輸、裝卸過程中防止薯皮擦傷。貯藏前使塊莖表皮乾燥,貯藏期注意貯藏窖通風,防止薯塊表面出現水濕。 ... 六、馬鈴薯瘡痂病 馬鈴薯瘡痂病是世界性病害,全國各產地幾乎均有發生,尤其在連作較重的地區、偏鹼地和溫室的馬鈴薯生產中發病較重,主要危害薯塊,致使外貌和品質不好,嚴重影響馬鈴薯的商品價值。 (一)癥狀 瘡痂病主要危害馬鈴薯塊莖。開始在表面先產生褐色小點,擴大後形成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大斑塊。因產生大量木栓化細胞致表面粗糙,後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瘡痂狀硬斑塊。病斑僅限於皮部,不深入薯內,有別於粉痂病。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瘡痂病主要由土壤中的放線菌入侵造成。放線菌在含石灰質土壤中特別多,而且能在土壤pH值5.2~8.6的範圍內生存。在高溫乾旱條件下於這類土壤中種植不抗瘡痂病的品種,往往發病更為嚴重。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塊莖生長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從皮孔或傷口侵入後染病,當塊莖表面木栓化後,侵入則比較困難。病薯長出的植株極易發病,健薯播入帶菌土壤中也能發病。適合該病發生的溫度為25℃~30℃,中性或微鹼性沙壤土發病重,pH5.2以下很少發病。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白色薄皮品種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種較抗病。 (三)防治方法 選用無病種薯,一定不要從病區調種。播前用40%福馬林120倍液浸種4分鐘。 多施有機肥或綠肥,可抑制發病。 與葫蘆科、豆科、百合科蔬菜進行5年以上輪作。 選擇保水好的菜地種植,結薯期遇乾旱應及時澆水。 ... 七、馬鈴薯粉痂病 粉痂病是真菌性病害,在南方一些地區常造成不同程度的產量損失。患粉痂病的植株長勢差,產量急劇下降。它是典型的土傳病害,主要危害塊莖和根部。它主要發生在我國雲南、貴州等高溫多雨的地區,甘肅目前還沒有發病。 (一)癥狀 病癥主要發生於塊莖、匍匐莖和根上,有時莖也可染病。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出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後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為直徑3~5毫米不等的「皰斑」,其表皮尚未破裂,為粉痂的「封閉皰」階段。後隨病情的發展,「皰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組織出現橘紅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孢子囊球), 「皰斑」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有木栓質暈環,為粉痂的「開放皰」階段。根部染病,於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感病的塊莖和帶菌的土壤、農具、廄肥等均可傳病。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種薯內或隨病殘物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害的遠距離傳播靠種薯的調運,田間近距離傳播則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當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靜止後成為變形體,從根毛、皮孔或傷口侵入寄主;變形體在寄主細胞內發育,分裂為多核的原生質團;到生長後期,原生質團又分化為單核的休眠孢子囊,並集結為海綿狀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滿寄主細胞內。病組織崩解後,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壤濕度90%左右,土溫18℃~20℃,土壤pH值4.7~5.4,適於病菌發育,促使發病也重。一般雨量多、夏季較涼爽的年份易發病。本病發生的輕重主要取決於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數量,田間再侵染即使發生也不重要。 (三)防治方法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對病區種薯嚴加封鎖,禁止外調。 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 選留無病種薯,把好收穫、貯藏、播種關,剔除病薯,必要時可用2%鹽酸溶液或40%福馬林200倍液浸種5分鐘,或用40%福馬林200倍液將種薯浸濕,再用塑料布蓋嚴,悶兩小時,曬乾播種、晾乾播種。 增施基肥或磷鉀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變土壤pH值。加強田間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 八、馬鈴薯軟腐病 馬鈴薯軟腐病是馬鈴薯細菌性病害中最嚴重的一種,遍布全世界馬鈴薯產區,每年均不同程度地發生。甘肅個別多雨年份有發病,發病較輕。 (一)癥狀 主要為害葉、莖及塊莖。葉染病時近地面老葉先發病,病部呈不規則暗褐色病斑,濕度大時腐爛;莖部染病多始於傷口,再向莖幹蔓延,後莖內髓組織腐爛,有惡臭味,病莖上部枝葉萎蔫下垂,葉變黃;塊莖染病多由皮層傷口引起,初呈水浸狀,後薯塊組織崩解,發出惡臭。 (二)侵染途徑及發病條件 病原菌在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經傷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飛濺或昆蟲傳播蔓延。高溫高濕地區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光和降低田間濕度。 及時拔除病株並用石灰消毒,減少田間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避免大水漫灌。 藥劑防治。可在發病初期用硫酸鏈黴素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30%琥膠肥酸銅懸浮乳液500~600倍液,或70%甲霜鋁銅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 九、馬鈴薯早死病 馬鈴薯早死病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一)癥狀 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後由黃變褐乾枯,但不捲曲,直到全部複葉枯死,不脫落。根莖染病初癥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後,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而後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於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二)侵染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病。病菌在馬鈴薯植株內蔓延,在維管束內繁殖,並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複侵染。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在60℃經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種薯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於15℃持續時間長,發病早且重;此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劑拌種或浸種1小時晾乾播種。 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每畝用50%多菌靈2千克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此外可用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防治,每株灌藥液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300倍液,每株澆灌100毫升。一般隔10天1次,灌1~2次。 ... 十、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 馬鈴薯立枯絲核菌病是馬鈴薯常見病害,分布廣泛,在全國各種植區普遍發生,寧夏馬鈴薯種植區發病較輕。 (一)癥狀 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爛形成腐芽,造成缺苗。出土後染病:植株下部葉片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厘米。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蓋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1~5毫米)、形狀各異的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輕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可形成立枯、頂部萎蔫或葉片捲曲。 (二)侵染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薯上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帶病種薯是翌年初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該病的發生與春寒及潮濕條件有關,播種早或播種后土溫較低時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建立無病留種田,採用無病薯播種。 發病重的地區,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要特別注意適期播種,避免早播。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 ... 第二節 馬鈴薯蟲害及防治技術 馬鈴薯常見的蟲害有蠐螬、螻蛄、地蠶、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等,一般採用藥劑防治。 一、二十八星瓢蟲 二十八星瓢蟲成蟲為紅褐色,是帶28個黑點的甲蟲。每年可繁殖2~3代。以成蟲在草叢、石縫、土塊下越冬,每年3~4月天氣轉暖時即飛出活動。6~7月份馬鈴薯生長旺季在植株上產卵,幼蟲孵化後即嚴重為害馬鈴薯,對茄子、青椒、豆類、瓜類等蔬菜以及龍葵、曼陀羅等雜草也有為害。寄主達7個科20餘種作物和雜草,尤為喜食馬鈴薯。它是寧夏馬鈴薯生產中的主要害蟲之一。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7~8毫米,半球形,赤褐色,披黃褐色細毛。前胸背板前緣凹陷而前緣角突出,中央有一較大的劍狀斑紋,兩側各有兩個黑色小斑(有時合成一個)。兩鞘翅上各有14個黑斑,鞘翅基部3個黑斑後方的4個黑斑不在一條直線上,兩鞘翅合縫處有1~2對黑斑相連。本蟲與茄子二十八星瓢蟲為同屬不同種,其大小顏色亦相近,不同之處在於:本蟲兩鞘翅合縫處有1~2對的黑斑相連,茄子二十八星瓢蟲則沒有。 卵,長1.4毫米,縱立,鮮黃色,有縱紋。 幼蟲,體長約9毫米,淡黃褐色,長橢圓狀,背面隆起,各節具黑色枝刺。 蛹,長約6毫米,橢圓形,淡黃色,背面有稀疏細毛及黑色斑紋。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甘肅一年發生兩代,以成蟲群集越冬。一般於5月下旬開始活動,為害馬鈴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7月上旬為第1代幼蟲為害期,7月下旬為化蛹盛期,8月上旬為第1代成蟲羽化盛期,8月中旬為第2代幼蟲為害盛期,8月下旬開始化蛹,羽化的成蟲自9月中旬開始尋求越冬場所,10月上旬開始越冬。越冬代每雌可產卵400粒左右,第1代每雌產卵240粒左右。卵期第1代約6天,第2代約5天。幼蟲夜間孵化,共4齡,2齡後分散為害。幼蟲發育歷期第1代約23天,第2代約15天。 成蟲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最為活躍,午前多在葉背取食,下午4時後轉向葉面取食。成蟲、幼蟲都有殘食同種卵的習性。成蟲假死性強,並可分泌黃色黏液。越冬成蟲多產卵於馬鈴薯苗基部葉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幼蟲成熟後多在植株基部莖上或葉背化蛹,蛹期第1代約5天,第2代約7天。幼蟲食料中如無馬鈴薯則發育不正常。溫濕度對本蟲的繁殖發育影響極大,成蟲在5℃~16℃不能產卵,22℃~28℃時適於產卵,30℃時即使產卵亦不孵化,35℃以上時產卵不正常並陸續死亡。 (三)防治方法 防治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應採取人工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人工捕殺 利用成幼蟲假死性,於害蟲大發生時早晚拍打植株,然後用盤盛接墮落的蟲子再消滅之。查尋田邊、地頭,消滅成蟲越冬地點。 2.摘除卵塊 於成蟲產卵期結合管理摘除卵塊,可減輕為害。 3.噴藥殺蟲 在成蟲發生至幼蟲孵化盛期施藥,把幼蟲消滅在分散為害之前。藥劑可選用菊酯類殺蟲劑如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交替噴施1~2次。注意噴藥時噴嘴向上噴霧,從下部葉背到上部都要噴藥,以便把孵化的幼蟲全部殺死。 ... 二、蚜蟲 在馬鈴薯生長期蚜蟲常群集在嫩葉的背面吸取液汁,造成葉片變形、皺縮,使頂部幼芽和分枝生長受到嚴重影響。蚜蟲能孤雌生殖,繁殖速度快,從轉移到第二寄主馬鈴薯等植株後,每年可發生10~20代。幼嫩的葉片和花蕾都是蚜蟲密集為害的部位。而且桃蚜還是傳播病毒的主要蟲害,在植株間移動傳播病毒,對種薯生產常造成威脅。據報導,該蟲可傳播植物病毒病多達100種以上。 (一)形態特徵 有翅胎生雌蚜體長約2毫米,頭部黑色,額瘤顯著,並向內傾斜,複眼赤褐色。胸部黑色,腹部綠色、黃綠色或赤褐色,背面有淡黑色斑紋。腹管長圓筒形,端部色深,中、後部膨大,末端有明顯的縊縮。尾片圓錐形,近端部縊縮,有側毛3對。無翅胎生雌蚜體長約2毫米,全體綠色或櫻紅色,額瘤、腹管及尾片同有翅胎生雌蚜。卵呈橢圓形,長0.5~0.7毫米,初為橙黃色,後變成漆黑色而有光澤。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其生活史屬全周期遷移式,即該蟲可進行孤雌生殖與兩性生殖交替的繁殖方式,並具有季節性的寄主轉換習性,可在冬寄主與夏寄主上往返遷移危害。但在溫室內該蟲終年孤雌生殖,且無明顯的越冬滯育現象。 甘肅有翅蚜一般在5~6月份向馬鈴薯飛遷,溫度25℃左右時發育最快,溫度高於30℃或低於6℃時,蚜蟲數量都會減少。一般在秋末時,有翅蚜又飛回第一寄主桃樹上產卵,並以卵越冬。春季卵孵化後再以有翅蚜飛遷至第二寄主為害。有翅蚜能隨風遷移較遠的距離異地傳播病毒。 (三)防治方法 剷除田間、地邊雜草,有助於切斷蚜蟲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消滅部分蚜蟲。 加強測報,抓住田間蚜蟲點片發生階段及時施藥,用乙醯甲胺磷2000倍液噴霧滅蚜;用40%樂果乳劑1000~2000倍液噴霧;用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噴霧;吡蟲啉每畝20克兌水30千克噴霧;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黃板誘殺有翅蚜。在有翅蚜向薯田遷飛時,田間插上塗有黏膠的黃板誘殺有翅蚜,或在田間插竿拉掛銀灰色反光膜條驅避蚜蟲。 生產種薯選取高海拔冷涼地區作基地,或選擇風大,蚜蟲不易降落的地點種植馬鈴薯,以防蚜蟲傳毒。 ... 三、馬鈴薯塊莖蛾 為害馬鈴薯的是塊莖蛾的幼蟲。在長江以南的省份早有發現,這種病害以西南地區發生最重,尤以雲南、貴州、四川等種植馬鈴薯和菸草的地區,塊莖蛾為害嚴重。後來在湖南、湖北、安徽、寧夏、陝西等省也出現了塊莖蛾。北方地區近幾年才發現該蟲害。其幼蟲為潛葉蟲,為害葉子,大多從葉脈附近蛀入,因蟲體很小,進入葉中專食葉肉,僅留下葉片的上下表皮,食損的葉片呈半透明狀。幼蟲為害塊莖時,從塊莖芽眼附近鑽入肉內,糞便排在洞外。在塊莖貯藏期間為害最重,不注意檢查看不到塊莖受害癥狀,幼蟲在進入塊莖後咬食成隧道,嚴重影響食用品質,甚至造成爛薯和產量損失。而且對多種茄科作物都能為害。受害輕的產量損失10%~20%,重的可達70%左右。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6毫米,翅展13~15毫米,灰褐色。前翅狹長,中央有4~5個褐斑,緣毛較長;後翅菸灰色,緣毛甚長。卵約0.5毫米,橢圓形,黃白色至黑褐色,帶紫色光澤。末齡幼蟲體長11~15毫米,灰白色,成熟時背面呈粉紅色或棕黃色。蛹長5~7毫米,初期淡綠色,末期黑褐色。第10腹節腹面中央凹入,背面中央有一角刺,末端向上彎曲。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在西南各省每年發生6~9代,北方地區每年可發生4~6代。以幼蟲或蛹在枯葉上或貯藏的塊莖內越冬。田間馬鈴薯以5月及11月受害較嚴重,室內貯存塊莖在7~9月受害嚴重。成蟲夜出,有趨光性。白天隱蔽在草叢或植株下面,晚上出來活動,並在植株莖上、葉背和塊莖上產卵,每個雌蛾可產卵80粒。卵產於葉脈處和莖基部,薯塊上卵多產在芽眼、破皮、裂縫等處。幼蟲孵化後四處爬散,吐絲下垂,隨風飄落在鄰近植株葉片上潛入葉內為害,在塊莖上則從芽眼蛀入。 (三)防治方法 塊莖在收穫後馬上運回,不使塊莖在田間過夜,防止成蟲在塊莖上產卵。 集中焚燒田間植株和地邊雜草。 清理貯藏窖、庫,並用敵敵畏等熏蒸滅蟲。禁止從病區調運種薯,防止擴大傳播。 藥劑防治。用二硫化碳按27克/立方米庫容密閉熏蒸馬鈴薯貯藏庫4小時。 ... 四、地老虎 地老虎也稱夜盜蛾,是幾種夜蛾的幼蟲,能咬斷幼小植株的莖,靠近地表的塊莖也會被侵害。地老虎有許多種,為害馬鈴薯的主要有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以小地老虎為主。小地老虎屬鱗翅目、夜蛾科、切根夜蛾亞科。小地老虎在國內分布最廣,為害最重,是一種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它的寄主非常廣泛,除為害馬鈴薯幼苗外,還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百合科、葫蘆科及菠菜、萵苣、茴香等多種蔬菜及玉米、胡麻等作物的幼苗。 地老虎可在一年內發生數代。小地老虎每頭雌蛾可產卵800~1000粒,黃地老虎可產卵300~400粒。產卵後7~13天孵化為幼蟲,幼蟲6個齡期,共30天至40天。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6~23毫米,翅展42~45毫米,體翅暗褐色,前翅前緣及外橫線至中橫線呈黑褐色,其中有腎形斑、環形斑及劍形斑,各斑均環以黑邊。在腎形斑外,內橫線里有1個明顯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亞緣線內側有兩個尖端向內的黑斑,3個楔形黑斑尖端相對,易於識別。後翅灰白色,腹部灰色。 卵,扁圓形,長0.38~0.5毫米,寬0.58~0.61毫米,表面有縱橫隆脊線。初產時為乳白色,漸變為蛋黃色,孵化前呈褐色。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37~50毫米,頭寬3~3.5毫米。體色較深,由黃褐色至暗褐色不等,體背面有暗褐色縱帶,表面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小顆粒。頭部黃褐色至暗褐色。腹部1~8節,背面各節均有4個毛片,呈梯形排列,後兩個比前兩個大3倍左右,氣門後方的毛片也較大,至少比氣門大1倍多。臀板黃褐色,有兩條較明顯的暗褐色縱帶。 蛹,體長18~24毫米,紅褐色至暗褐色,尾端黑色,有尾刺1對。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小地老虎在甘肅不能越冬,蟲源來自南方,一年發生1~2代。成蟲晝伏夜出,在高溫、無風、濕度較大的夜晚,活動尤盛。成蟲對黑光燈及糖醋等帶酸甜味的汁液有特別喜好,成蟲需取食花蜜補充營養。卵散產或成堆產在幼苗葉背和嫩莖或低矮的雜草上,也有的產在田間枯枝上。每頭雌蟲平均產卵800~1200粒。幼蟲共6齡,1~2齡幼蟲大多集中在嫩葉上,咬成小米粒大小的孔洞,留下表皮,如窗紙;進入3齡,白天藏在表土下,夜間外出活動,將葉片吃成缺刻或黃豆大的孔洞;4齡幼蟲可咬斷幼苗基部嫩莖,並可將斷苗拖入穴中;5~6齡為暴食期,取食量占整個幼蟲期的95%。3齡後的幼蟲有假死和互相殘殺的習性,老熟幼蟲潛土築土室化蛹。小地老虎喜溫暖潮濕,在地勢低洼、土壤黏重、雜草叢生等地為害重,早春溫暖少雨,有利小地老虎的發生為害。 (三)防治方法 清除田間雜草,消滅卵與幼蟲,減輕為害。 誘殺成蟲,用黑光燈、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農藥適量調製而成)誘殺成蟲。也可於移栽定植前,以小地老虎喜食的鮮菜葉拌藥於傍晚撒入田間進行誘殺,或用鮮菜葉等堆集成堆誘捕,於次日清晨檢查捕殺。 在小地老虎幼齡期,可用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30%敵百蟲乳油500倍液噴霧或灌根防治。也可每畝用3%甲基毒死蜱顆粒劑3~5千克溝施或撒施防治。 在蟲齡較大、為害嚴重的田塊,可用80%敵敵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50%二嗪農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 用燈光或黑光燈誘殺成蟲效果也很好。3齡以上的幼蟲或成蟲可在黃昏時用糠、糖、水和殺蟲劑配製的毒餌放在植株的基部進行誘殺。 ... 五、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別名白地蠶、白土蠶等。金龜子種類較多,各地均有發生,其幼蟲在地下為害馬鈴薯的根和塊莖,可把馬鈴薯的根部咬食成亂麻狀,把幼嫩塊莖吃掉大半,在老塊莖上咬食成孔洞,嚴重時造成田間死苗。蠐螬按其食性可分為植食性、糞食性、腐食性三類。植食性種類中以鰓金龜科和麗金龜科的一些種類,如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等,發生普遍,為害最重。 (一)形態特徵 金龜子種類不同,蟲體也大小不等,幼蟲體白,但蠐螬均為圓筒形,體肥大彎曲近字母C形,體大多呈白色,有的呈黃白色。體壁較柔軟,多皺。體表疏生細毛。頭大而圓,多為黃褐色或紅褐色,生有左右對稱的剛毛,常為分種的特徵。胸足3對,一般後足較長。腹部10節,第10節稱為臀節,其上生有刺毛,其數目和排列也是分種的重要特徵。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在甘肅,蠐螬年發生代數因種而異。這是一類生活史較長的昆蟲,一般1年1代,或2~3年1代。蠐螬共3齡。1~2齡期較短,第3齡期最長。蠐螬終生棲息土中,其活動主要與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溫濕度等有關。冬季潛入深層土中越冬,在10厘米深的土壤溫度達5℃左右時,上升活動。土溫在13℃~18℃時為蠐螬活動高峰期。夏季當土溫高達23℃時即向土層深處轉移,秋季土溫下降到其活動適宜範圍時,再移向土壤上層,低於5℃時轉入土下越冬。因此,蠐螬對果園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為害主要是春秋兩季最重。 (三)防治方法 秋末深翻菜地,可將成蟲、幼蟲翻到地表,使其凍死、機械殺傷、風乾、機械殺傷或被天敵捕食等,消滅部分越冬的幼蟲和成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用塑料薄膜覆蓋、堆悶,高溫殺死肥料中的害蟲,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以避免成蟲產卵和減少將幼蟲帶入菜田。 人工捕殺,在施肥前篩撿出有機肥中的蠐螬;在成蟲盛發期,利用金龜子的假死性和趨光性,進行人工捕捉,震落捕殺,或用黑光燈引誘。 藥劑防治。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150克,加水3千克加細沙土或爐渣25千克,或2.5%敵百蟲粉劑2~2.5千克,加細土30~50千克,充分拌勻成藥土,播種時穴施或撒施土中;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800倍液噴灑或澆灌,每株用藥200~250毫升。 ... 六、螻蛄 螻蛄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地下害蟲。河北、山東、河南、陝西、遼寧、蘇北、皖北等地區的鹽鹼地和沙漠地為害最重。常在3、4月份開始活動,晝伏夜出,於表土下潛行咬食馬鈴薯的根或把嫩莖咬斷,造成幼苗枯死或缺苗斷壟。螻蛄食性極雜,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瓜類等多種作物。甘肅農田常見的是華北螻蛄。 (一)形態特徵 成蟲,身體比較肥大,雌蟲體長45~66毫米,頭寬9毫米,雄蟲體長39~45毫米,頭寬5.5毫米。體黃褐色,全身密布黃褐色細毛;前胸背板中央有1個凹陷不明顯的暗紅色心臟形斑;前翅黃褐色,長14~16毫米,覆蓋腹部不到一半,後翅長30~35毫米,縱捲成筒形附於前翅之下;腹部圓筒形,背面黑褐色,有7條褐色橫線;足黃褐色,前足發達,中後足細小。卵,橢圓形,初產時黃白色,較小,長1.6~1.8毫米,寬1.3~1.4毫米,孵化前膨大為長2.4~3.0毫米,寬1.5~1.7毫米,顏色變為黃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若蟲,共13個齡期,初齡若蟲頭小,腹部肥大,行動遲緩,全身乳白色,漸變為土黃色,以後每蛻1次皮,顏色隨之加深,5齡以後,與成蟲體色、體形相似。初孵若蟲體長3.56毫米,末齡若蟲體長41.2毫米,體長增加10餘倍。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華北螻蛄需3年左右完成1代,以成蟲和8齡以上若蟲越冬。翌春4月下旬、5月上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6月開始產卵,6月中下旬孵化為若蟲,10~11月以8~9齡若蟲越冬。來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蟲開始活動為害,秋季以大齡若蟲越冬。第三年春季,大齡若蟲越冬後開始活動為害,8月上中旬若蟲老熟,羽化為成蟲。經過補充營養成蟲進入越冬期。在河南鄭州,華北螻蛄完成1代需1131天(約3.1年)。卵期11~23天,若蟲共12齡,歷期692~817天,成蟲期278~451天。華北螻蛄前足特化為開掘足,適宜在土中活動,越冬深度可達100~150厘米。當20厘米土溫達8℃時開始活動。產卵時在土中15~30厘米處做土室,卵產在土室內。產卵期長達1個月,產卵3~9次,每雌產卵200~300粒,最多可產500~1000粒。從4月至11月為螻蛄的活動為害期,以春秋兩季為害最嚴重。 螻蛄有趨旋光性,對半熟的穀子、炒香的豆餅、麥麩及馬糞等有機物質有強烈趨性。螻蛄喜沙壤或疏鬆壤土,黏重土壤不適於螻蛄棲息活動,發生數量較少。 (三)防治方法 深翻土壤、精耕細作造成不利螻蛄生存的環境,減輕為害;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料,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在螻蛄為害期,追施碳酸氫銨等化肥,散出的氨氣對螻蛄有一定驅避作用;秋收後,進行大水灌地,使向深層遷移的螻蛄被迫向上遷移,在結凍前深翻,把翻上地表的害蟲凍死;實行合理輪作,水旱輪作,可消滅大量螻蛄、減輕為害。 燈光誘殺。螻蛄發生為害期,在田邊或村莊利用黑光燈、白熾燈誘殺成蟲,以減少田間蟲口密度。 人工捕殺。結合田間操作,對新拱起的螻蛄隧道,採用人工挖洞捕殺蟲、卵。 種子處理。播種前用5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重量0.1%~0.2%拌種,堆悶12~24小時後播種。 毒餌誘殺。常用的是敵百蟲毒餌,先將麥麩、豆餅、秕谷、棉籽餅或玉米碎粒等炒香,再將90%晶體敵百蟲用少量溫水溶解,按餌料重量0.5%~1%的比例製成毒餌。根據餌料乾濕程度加適量水,拌至用手一攥稍出水即成。每667平方米施毒餌1.5~2.5千克,於傍晚時撒在已出苗的菜地或苗床的表土上,或隨播種、移栽定植時撒於播種溝或定植穴內。注意製成的毒餌限當日撒施。 ... 七、金針蟲 金針蟲是叩頭甲的幼蟲。別名叩頭蟲、叩頭甲、土蚰蜒、芨芨蟲、鋼絲蟲。在國內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多發生於旱地平原。寧夏主要有溝金針蟲和細胸金針蟲,其食性雜,寄主範圍廣,是寧夏農田主要的地下害蟲,為害植株根系。 (一)形態特徵 溝金針蟲:雌成蟲體長16~17毫米,體扁平,深褐色,頭部扁形,頭頂呈三角形凹陷,觸角11節,深褐色,前胸發達,前窄後寬;雄成蟲長14~18毫米,體細長;卵近橢圓形,乳白色;幼蟲金黃色,口器暗褐色,胸部到第10腹節背面沿背線有一細縱溝;尾節背面有近圓形之凹陷,兩側緣隆起,具3對鋸齒狀突起,尾端分叉;蛹呈紡錘形,深綠色。 細胸金針蟲:成蟲體長8~9毫米,寬約2.5毫米,體形細長扁平,背黃色細毛。頭、胸部黑褐色,鞘翅、觸角和足呈紅褐色,光亮。觸角細短,第1節粗長,第2節稍長於第3節,基端略等粗,自第4節起略呈鋸齒狀,各節基細端寬,彼此約等長,末節呈圓錐形。前胸背極長稍大於寬,后角尖銳,頂端稍上翹;鞘翅狹長,末端趨尖,每翅具9行深的封點溝。卵乳白色,近圓形。幼蟲淡黃色,光亮。老熟幼蟲體長約32毫米,寬約1.5毫米,頭扁平,口器深褐色,第1胸節較第2、3節稍短,1~8腹節略等長,尾圓錐形,近基部兩側各有1個褐色圓斑和4條褐色縱紋,頂端具1個圓形突起。蛹體長8~9毫米,淺黃色。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溝金針蟲:2~3年1代;以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蟲於2月下旬開始出蟄,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為活動盛期,白天潛伏於表土內,夜間出土交配產卵。雌蟲無飛翔能力,每雌產卵32~166粒,平均產卵94粒;雄成蟲善飛,有趨光性。5月上旬幼蟲孵化,在食料充足的條件下,當年體長可達15毫米以上,到第3年8月下旬,幼蟲老熟,於16~20厘米深的土層內做土室化蛹,9月中旬開始羽化,當年在原蛹室內越冬。在北京,3月中旬10厘米深土溫平均為6.7℃時,幼蟲開始活動;3月下旬土溫達9.2℃時,開始為害,4月上中旬土溫15.1℃~16.6℃時為害最烈;5月上旬土溫19.1℃~23.3℃時,幼蟲則漸趨13~17厘米深土層棲息;6月份10厘米土溫達28℃以上時,溝金針蟲下潛至深土層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溫下降到18℃左右時,幼蟲又上升到表土層活動;10月下旬隨土溫下降幼蟲開始下潛,至11月下旬10厘米土溫平均1.5℃時,溝金針蟲潛於27~33厘米深的土層越冬。成蟲白天躲藏於寄主作物田間表土中,或田邊雜草、土塊下,夜晚在地面活動、交尾。土壤濕潤對溝金針蟲活動有利。 細胸金針蟲:約3年1代。6月下旬成蟲羽化,活動能力強,對剛腐爛的禾本科草類有趨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產卵盛期,卵產於表土內。幼蟲喜潮濕及微偏酸性的土壤,一般在5月份10厘米土溫7℃~13℃時為害嚴重,7月上中旬土溫升至17℃時即逐漸停止為害。 (三)防治方法 種植前要深耕多耙,收穫後及時深翻,以利於天敵取食及機械殺死幼蟲和蛹;夏季翻耕暴曬,冬季耕後冷凍,能消滅部分蟲蛹。 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250~300毫升拌細土30千克,播種時順壟條施或穴施;也可每畝用50%辛硫磷200~250毫升,加水100千克澆灌根部。 ... 八、茶黃蟎 茶黃蟎又名側多食跗線蟎,食性雜,為害作物多,除為害馬鈴薯外,還為害辣椒、茄子、西紅柿、瓜類、豆類等多種蔬菜。為害馬鈴薯時使植株中上部葉片大部受害,頂部嫩葉受害最重,嚴重影響植株生長。 (一)形態特徵 茶黃蟎蟲體很小,肉眼看不見。被害的葉背面有一層黃褐色發亮的物質,並使葉片向葉背捲曲,葉片變成扭曲、狹窄的畸形狀態,癥狀嚴重時葉片乾枯。成蟎體形似蜘蛛。雌成蟎長約0.21毫米,橢圓形,淡綠色,半透明,足4對,第4對足纖細,跗節末端有1條很長的鞭狀剛毛。雄成蟎長約0.19毫米,體較狹長近菱形,乳白色至淡黃色,足4對,第4對足較粗壯。第4對足跗節的末端有1條幾乎與足等長的端毛是其最顯著的外形特徵。卵微細,橢圓形,無色透明,卵面有縱向排列的白色小瘤。幼蟎橢圓形,3對足,乳白色,腹末端尖,有1對剛毛。若蟎體梭形,半透明,被幼蟎的表皮所包圍,是靜止的生長發育階段。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茶黃蟎在溫室栽培條件下終年都可發生為害。以兩性生殖為主,也可孤雌生殖。雌蟎卵散產於嫩葉背面,經2~3天孵化。該蟎喜溫好濕,卵和幼蟎對濕度要求高,最適宜的生長發育溫度是25℃~30℃,相對濕度80%~90%,只有在相對濕度80%以上才能發育,在適溫、高濕、日照弱的天氣條件下,其種群增長快,為害重。茶黃蟎成蟎活潑,具明顯的趨嫩性,其為害部位主要為植株頂部嫩葉背面,當嫩葉變老時,雄蟎攜帶若蟎向幼嫩部位遷移,因此又被稱為嫩葉蟎。它也喜在嫩莖、花及幼果上取食。遠距離可通過風力擴散,近距離傳播靠人為攜帶及蟎體爬行。 (三)防治方法 1.清潔田園 及時清除受害的殘株、落葉,以減少蟲口基數;收穫後徹底清除殘株敗葉,消除寄生植物,杜絕蟲源。 2.加強田間管理 增強光照,及時放風,適量灌水,調節溫度,降低濕度,營造不利茶黃蟎生活的環境條件。 3.藥劑防治 茶黃蟎生活周期較短,繁殖力極強,應特別注意早期防治。可選用73%炔蟎特乳油1000倍液,或10%瀏陽黴素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20%三唑錫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噻蟎酮乳油,或2.5%聯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氟蟲脲可分散液劑2000~3000倍液噴霧。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噴藥時應著重噴嫩葉背面、嫩莖、花器等部位。注意藥劑交替施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 九、馬鈴薯甲蟲 馬鈴薯甲蟲是世界性害蟲,也是馬鈴薯及茄科作物上的毀滅性檢疫害蟲。它最喜取食馬鈴薯,其次為茄子和西紅柿,也可取食菸草及顛茄屬、茄屬、曼陀羅屬和菲沃斯屬的多種植物。幼蟲和成蟲常常把馬鈴薯的葉片吃光,一般減產30%~50%,有時高達90%以上,甚至絕收。目前已分布於美洲、歐洲和亞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3年傳入我國新疆,並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向內地擴散。它傳播速度快、途徑多,為害極其嚴重。該蟲抗逆性強,時代重疊,繁殖力強,每頭雌蟲可產卵400~700粒,多的可達2400粒,防治難度大。一旦傳入將對甘肅馬鈴薯產業構成嚴重威脅。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1.5毫米,寬6.1~7.6毫米,短卵圓形,體背顯著隆起,呈淡黃色至紅褐色,具多數黑色條紋和斑,頭頂的黑斑多三角形,複眼後方有一黑斑,但通常被前胸背板遮蓋。口器淡黃色至黃色,上顎端部黑色,下顎須末端色暗。觸角11節,第1節粗而長,第2節短,第5、6節約等長,觸角基部6節黃色,端部5節膨大而色暗。上唇顯著橫寬,中央缺刻淺,前緣著生剛毛,上顎有齒4個,其中3個明顯。下顎的軸節和莖節發達。前胸背板隆起,長1.7~2.6毫米,寬4.7~5.7毫米;基緣呈弧形,後側角稍鈍,前側角突出;頂部中央有一「U」形斑紋或兩條黑色縱紋,每側又有5個黑斑;中區的刻點細小,近側緣的刻點粗而密。鞘翅卵圓形,每一鞘翅有5個黑色縱條紋,全部由翅基部延伸到翅端,翅合縫黑色,條紋1與翅合縫的翅端幾乎相接,條紋2、3在翅端相接,條紋4與3的距離一般情況下小於條紋4與5距離,條紋5與鞘翅側緣接近。足短,轉節呈三角形,腿節稍粗而側扁,脛節端部方向放寬。腹部第1~5節腹板兩側黑斑,第1~4腹板的中央兩側另有長橢圓形黑斑。雌雄兩性外形差別不大,雌蟲個體一般稍大,雄蟲最末腹板較隆起,上面有一縱凹線,雌蟲無凹線。 卵,長卵圓形,長1.5~1.8毫米,寬0.7~0.8毫米,淡黃色至深枯黃色。 幼蟲,1、2齡幼蟲暗褐色,3齡開始逐漸變鮮黃色、粉紅色或橘黃色。頭部黑色發亮,前胸背板骨片以及胸部和腹部的氣門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蟲背顯著隆起。頭為下口式,觸角短,有3節,上唇基及額之間由縫分開。頭殼上僅著生初生剛毛,每側頂部著生剛毛5根,額區呈三角形。前緣著生剛毛8根,上方著生剛毛兩根。唇基橫寬,著生剛毛6根,排成1排。上唇橫寬,明顯窄於唇,前緣略直,中部凹緣狹而深;上唇前緣著生剛毛10根,中區著生剛毛6根和毛孔6個。上顎三角形,有端齒5個,其中上部的1個齒小。1齡幼蟲前胸背板骨片全為黑色,隨著蟲齡的增加前胸背板顏色變淡,僅後部仍為黑色。 蛹,離蛹,橢圓形,體長9~12毫米,寬6~8毫米,橘黃色或淡紅色。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以成蟲在土壤內越冬,當越冬處的土溫回升到14℃~15℃時成蟲開始出土,通過爬行和飛行擴散以尋覓寄主。經過1~2周後,成蟲開始交尾、產卵。有的個體交尾發生於前1年的秋天,即在冬季滯育到來之前,這樣的雌蟲到第2年春不需要再行交尾,經過幾天的取食後就可以產卵,在這種情況下,1頭雌蟲就可以獨自形成一個新的疫源地。卵以卵塊狀產於葉背面,卵粒與葉面多呈垂直卵塊及幼蟲孵化狀態。在歐洲和美洲,馬鈴薯甲蟲1年可發生1~3代。個別年份個別地區多達4代。同一卵塊的卵幾乎同時孵化,幼蟲孵化後開始取食。幼蟲4齡,卵期隨溫度條件而異,5~17天,幼蟲期15~34天。4齡幼蟲末期停止進食,大量幼蟲在離被害株10~20厘米半徑的範圍內入土化蛹。馬鈴薯甲蟲發育1代需要30~70天。 主要通過馬鈴薯貿易及風、氣流和水流進行傳播。來自疫區的薯塊、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裝材料、運載工具均有可能攜帶此蟲。風對該蟲的傳播起很大的作用,該蟲擴展的方向與發生季節優勢風的方向一致,成蟲可被大風吹到150~350公里之外。 (三)防治方法 加強植物檢疫,對來自疫區的薯塊、水果、蔬菜、包裝材料及運載工具都應仔細檢查,發現該蟲要及時上報農業技術部門,並做銷毀處理,嚴防其傳入和擴散蔓延。 實行輪作倒茬,可使剛出土的越冬成蟲覓食困難而死亡。特別是對於前一年發生馬鈴薯甲蟲較重的田塊要實行輪作倒茬,推遲越冬成蟲遷入寄主田,避開或推遲進入為害高峰期,從而減輕為害程度。清除田邊雜草,早春5月下旬至6月上旬,集中剷除或割除田邊、地埂或農田附近的天仙子、牛蒡、曼陀羅等馬鈴薯甲蟲喜食的植物。馬鈴薯收穫後,及時秋翻冬灌,惡化成蟲越冬條件,降低越冬蟲口基數。 推遲播期。適當晚播可使越冬成蟲難覓食料而增加死亡率。 人工捕捉成蟲和殺滅卵塊,5月上旬至6月上旬露地成蟲出土產卵時,或保護地成蟲出土、產卵時,結合馬鈴薯、茄子田的農事操作,人工捕捉成蟲、殺滅卵塊,可有效地防治越冬成蟲,降低第1代蟲口發生量,同時可減少因施藥引起越冬成蟲大面積擴散的機率。 藥劑防治。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如BT乳油或0.2%苦參鹼水劑,或5%氟蟲腈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7~10天防治1次,視害蟲發生情況防治2~3次。 ... 十、種蠅 種蠅,別名地蛆。分布在全國各地,在寧夏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各縣,可為害蔬菜、果樹、林木及多種農作物。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6毫米,雄蠅稍小,體色暗黃或暗褐色,兩複眼幾乎相連,觸角黑色,胸部背面具黑縱紋3條,前翅基背鬃長度不及盾間溝後的背中鬃之半,後足脛節內下方具1列稠密、末端彎曲的短毛;腹部背面中央具黑縱紋1條,各腹節間有1黑色橫紋。雌蠅灰色至黃色,兩複眼間距為頭寬度的l/3;前翅基背鬃同雄蟲,後足脛節無雄蠅的特徵,中足脛節外上方具剛毛1根;腹背中央縱紋不明顯。卵長約1毫米,長橢圓形稍彎,乳白色,表面具網紋。幼蟲蛆形,體長7~8毫米,乳白而稍帶淺黃色;尾節具肉質突起7對,1~2對等高,5~6對等長。蛹長4~5毫米,紅褐或黃褐色,橢圓形;腹末7對突起可辨。 (二)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2~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25℃以上條件下完成1代需時19天,春季均溫17℃需時42天,秋季均溫12℃~13℃則需時51.6天。35℃以上70%卵不能孵化,幼蟲、蛹死亡,故夏季種蠅少見。種蠅喜白天活動,幼蟲多在表土下或幼莖內活動。 (三)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防止成蟲產卵。 成蟲產卵高峰及地蛆孵化盛期及時防治,在成蟲發生期,可噴灑36%克蟎蠅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10%溴馬乳油2000倍液防治,5~7天1次,連續防治2~3次。當種蠅已鑽入幼苗根部時,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防治,兼治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 第三節 馬鈴薯病毒病及防治技術 馬鈴薯病毒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發生均十分嚴重,一般使馬鈴薯減產20%~50%,嚴重的達80%以上。在寧夏病毒病也是主要病害之一。感染病毒的馬鈴薯通過塊莖無性繁殖進行世代積累和傳遞,致使塊莖種性變劣,產量不斷下降,甚至失去利用價值,不能留種再生產。 一、癥狀 不同病毒單獨或複合侵染在不同品種上可引起不同癥狀。 (一)普通花葉病 植株感病後,生長正常,葉片平展,但葉脈間表現為葉肉色澤深淺不一,葉片易見黃綠相間的花葉狀。在某些品種上,高溫和低溫下都可隱癥,受害的塊莖不表現癥狀,但隨著馬鈴薯品種、環境條件及病毒株系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毒性強的株系也可引起皺縮、條紋、壞死等。 (二)重花葉病 發病初期,頂部葉片產生斑駁花葉或枯斑,之後葉片兩面都可形成明顯的黑色壞死斑,並可由葉脈壞死蔓延到葉柄、主莖,形成褐色條斑,使葉片壞死乾枯,整個植株萎蔫。不同品種反應不同,如植株矮小,節間縮短,葉片呈普通花葉狀,葉、莖變脆。帶毒種薯長出的植株可嚴重矮化、皺縮或出現條紋花葉狀,也可隱癥,病株薯塊變小。 (三)皺縮花葉病 病株矮化,葉片小而嚴重皺縮,花葉癥嚴重,葉尖向下彎曲,葉脈和葉柄及莖上有黑褐色壞死斑,病組織變脆。為害嚴重時,葉片嚴重皺縮,自下而上枯死,頂部葉片可見斑駁。病株的薯塊較小,亦可有壞死斑。 (四)卷葉病 典型的癥狀是葉緣向上彎曲,病重時成圓筒狀。初期表現在植株頂部的幼嫩葉片上,先是褪綠,繼而沿中脈向上捲曲,擴展到老葉。葉片小,厚而脆,葉脈硬,葉色淡,葉背面可呈紅色或紫紅色。病株不同程度地矮化,因韌皮部被破壞,在莖的橫切面可見黑點,莖基部和節部更為明顯。塊莖組織表現導管區的網狀壞死斑紋。 (五)紡錘塊莖病 受害植株分枝少而直立,葉片上舉,小而脆,常捲曲。靠近莖部,節間縮短,現蕾時明顯看出植株生長遲緩,葉色淺,有時發黃,重病株矮化。塊莖變小、變長,兩端漸尖呈紡錘形。芽眼數增多而突出,周圍呈褐色,表皮光滑。 二、病原 馬鈴薯病毒病由多種病毒侵染引起,國際上已報導20多種病毒能侵染馬鈴薯。國內主要流行病毒經鑑定與國際上一致,在主要栽培品種上均有相當高的發病率,並普遍存在著病毒複合侵染現象。在我國,馬鈴薯病毒病的毒源種類有以下幾種:馬鈴薯X病毒(PVX)、馬鈴薯Y病毒(PVY)、馬鈴薯卷葉病毒(PLRV)、馬鈴薯潛隱花葉病毒(PVS)、馬鈴薯皺縮花葉病毒(PVM)、馬鈴薯紡錘塊莖病毒(PSTV)、馬鈴薯A病毒(PVA)、馬鈴薯古巴花葉病毒(PAMV)等。馬鈴薯黃矮病毒(PYDV)為我國對外檢疫對象。 三、發病途徑及條件 (一)普通花葉病 馬鈴薯普通花葉病(PVX)屬馬鈴薯X病毒組。初侵染來源主要是帶毒種薯,其次是田間自生苗和其他寄主植物;種子帶毒和傳病的很少。在田間主要通過病株、帶毒農具、人手、衣服等與健株接觸摩擦及蝗蟲取食等擴大再侵染。馬鈴薯生長季節,尤其當結薯期遇上高溫時容易發病。高溫、乾燥有利於傳毒介體昆蟲的大量繁殖,發病加重。 (二)重花葉病 馬鈴薯重花葉病(PVY)屬馬鈴薯Y病毒組。初侵染來源主要是帶毒種薯,其次是其他寄主植物。可借汁液摩擦傳染,在自然界主要是由桃蚜等多種蚜蟲傳染。當年感染的植株塊莖30%~70%帶毒,其後代的塊莖則100%帶毒。乾旱溫暖年份,蚜蟲發生量大,有利於病害發生;在海拔較高的地區,由於多霧、高濕、風大,不利於蚜蟲繁殖,病害發生輕。 (三)皺縮花葉病 皺縮花葉病(PVM)由PVX和PVY複合侵染。初侵染來源主要是帶毒種薯,其次是其他寄主植物。種薯一般都帶PVX,調運到長城以南各地種植區後,若再感染上PVY,則當年此病發病率會高達30%~50%。若在生長後期才感染上PVY,病株不一定表現癥狀,其所結薯塊只能感染PVX;若在其生育前期感染上PVY,病株表現此癥狀,所結薯塊多數同時帶有兩種病毒,如果該薯塊翌年做種薯,就會100%表現癥狀。高海拔、低溫、晝夜溫差大的生態環境對病毒的繁殖有抑制作用。 (四)卷葉病 馬鈴薯卷葉病(PLRV)屬黃矮病毒組。由種薯傳帶作為初侵染來源。蚜蟲傳染,汁液接觸不能傳染,傳毒介體有桃蚜、棉蚜、馬鈴薯蚜,但後兩者侵染率不高。蚜蟲取毒飼育兩小時、接毒飼育15分鐘即可侵染,但期間有數小時的潛育期,帶毒蚜蟲可持久傳毒,甚至可以終生傳毒,但不能傳給下一代。蚜蟲傳毒的範圍不遠,一般是在病株附近3~4行內的馬鈴薯最易感染。除蚜蟲外,二十八星瓢蟲及田蝽象也可傳毒。天氣乾旱、高溫有利於蚜蟲生長繁殖,發病則重。在氣溫低或溫度高而多雨的地區,對於蚜蟲的繁殖不利,發病就輕。在海拔高的山區,由於夜間溫度低、濕度大,不利於蚜蟲生長繁殖,發病就輕。 (五)紡錘塊莖病 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STV)屬類病毒。主要是通過機械傳播,可經切刀和嫁接傳染;咀嚼式口器昆蟲如馬鈴薯甲蟲也可傳毒,刺吸式口器昆蟲傳播還未被證實。 四、種薯帶毒的檢測方法 種薯是否帶毒可採用下列3種方法檢查。一是色檢查法,取莖基與塊莖相連處做切片,在緩衝性的、pH值為4.5的1∶20000的品紅溶液內染色1~2分鐘,再在pH值為4.5的磷酸緩衝液中沖洗5~6分鐘,如壞死的篩管組織染成紅色即說明薯塊帶毒。二是紫外線檢查法,把薯塊切開,將剖面在紫外光下照射,如病薯內含有莨菪素則發出螢光,說明含有病毒。三是血清檢查法,植物病毒的血清學鑑定發展很快,幾乎所有的馬鈴薯病毒都可以製成抗血清,並用來檢測。乳膠凝集、酶聯免疫吸附法也屬血清學方法,不但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還可以在肉眼看不到癥狀及含病毒很低的植株和種子中檢測出來。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STV)目前廣泛應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酶聯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吸附電鏡診斷。 五、防治方法 馬鈴薯病毒病防治應以採用無毒種薯為主,結合選用抗病品種及治蟲防病等綜合防治措施。 (一)建立種薯生產基地,生產無毒種薯 一般採用單株混合選擇、株系選擇和實生苗留種等方法選取及培育無病毒種薯。因為馬鈴薯種子不帶病毒,近年來利用抗病的雜交組合種子播種的實生苗所結的塊莖作為第二年的種薯,有較好的防病效果。但田間應注意防蚜,避免植株當年感染病毒。近年來,利用莖尖組織培養法的生物技術獲得健康種薯,已成為一個重要手段。鑒於馬鈴薯生長點尖端1毫米以內沒有或有很少量的病毒,可利用此生長點進行組織培養,以清除薯塊內的病毒,培養出無病毒植株,結出無病毒薯塊。專門選擇一塊遠離生長田的留種田栽培,以繁殖無病種薯供生產使用。首先利用莖尖組織培養出脫毒核心材料(試管苗),作為原始種源;其次脫毒試管苗擴繁,採用單節莖切段培養基扦插法,得到的塊莖即為脫毒原原種;再用脫毒原原種在隔離條件下,田間繼續繁殖為一代脫毒種薯,即一級脫毒原種,以後逐級繁育至三級脫毒原種和一、二級良種大面積生產應用。 (二)選用抗病良種 馬鈴薯病毒病種類很多,且一種病毒往往有幾個株系,各株系在馬鈴薯各品種上反應不同,因而抗病毒育種十分複雜,很難得到兼抗多種病毒的品種,因此要針對當地主要病毒選育品種。目前種植廣泛的抗病毒品種包括:內薯7號、大西洋、中薯2號等。 (三)化學防治 在留種地及時防蚜對減輕病毒病有顯著效果,尤其對卷葉病毒效果明顯。也可選用病毒鈍化劑,如20%病毒A等。 (四)加強栽培管理 因地制宜適時播種,高畦栽培,合理施肥,拔除病株,勤中耕培土,注意改良土壤理化性狀。 (五)熱處理 國外有資料表明,種薯經35℃處理56天或36℃處理39天,可除卷葉病毒。芽眼切塊後變溫處理(每天40℃4小時,16℃~20℃20小時,共處理56天)也可以除去卷葉病毒。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更多嬰幼兒產品一起來看吧↓↓↓
WWW456TTVVV45TYGQ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g4ol6om.html
MOMO購物網 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7426412&memid=6000007380&cid=apuad&oid=1&osm=league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知名網紅推薦】【momo熱銷榜上有名】【本月熱門推薦】
【直播主推薦好物】 【momo本月特惠價】 【M.A.C】特潤霧光唇膏3g 多色可選【momo刷卡折扣價】 【好物推薦開箱文在這】 【EVE LOM】全能深層潔淨霜200ml(航空版)(1)【很多部落客開箱都說好用】 【史上最強開箱文在這】 【IMPLICITE 安佩希】Fiction系列 刺繡 華麗性感 丁字褲(藍月色)【momo熱銷榜上有名】 【開箱及省錢攻略】 【Team Associated】CR12 豐田1977 Land Cruiser FJ45 四驅攀岩車6030AE-40003(攀岩車)【產品開箱文熱騰騰登場】 【這一款Dcard上口碑還不錯】 【DRAN】即期品-茶樹調理精華油50ml(效期2020.6.4)
留言列表